致敬医者力量 |马军旗:愿做患者的“心灵拐杖”
对不熟悉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人而言,会认为里面是厚重的铁门、蓬头垢面的患者、哭天喊地的声音、一个个呆滞空洞的目光……很多人对此避而远之。实际上,记者走访发现,病区内是透明敞亮的玻璃窗、干净整洁的床铺以及耐心细致的护理人员,看到这些,也打消了我进来之前的所有顾虑。
经过治疗后的病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很平静的,医院的墙上还展示着他们的手工艺品、绘画作品等,只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有人去呵护、关心。在第五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马军旗心中,他就是这些人的依靠,十多年来,他一直与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患者朝夕相处,无论是喜怒无常,还是暴躁抑郁,他都甘愿做患者的“心灵拐杖”,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燃他们的人生希望。
医者之路 从无坦途
“从医生涯中,我的病人多是因为心理上的疾病而就医的,接触的病例多了,觉得精神科更需要我,就萌生了要在精神科领域有所建树的想法。”马军旗回忆着自己成为精神科医生的初衷。遵从自己的内心,2010年,马军旗从一名内科医生转为精神科医生。
“以前治病可以通过仪器去诊断病情,做出判断,现在只能通过和病人、家属沟通去诊断,加上病人不理解不配合,无形中加大了诊断的难度。有时遇到不通情理的病人家属,两三个小时都解决不了问题,有的家属不配合,还容易导致病人病情进一步恶化,我们只有耐心劝说,不断沟通交流。”刚到精神科马军旗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
精神科是封闭病区,没有家属陪护,所有病人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医生、护士来照料。相较于其它综合科室,精神科风险性也较大,病患中有不少是躁狂发作症,他们在不受自己思维控制的情况下很容易伤人,医护人员受伤在这里成了常事。
马军旗也挨过病人的打,有一次给一个重症病人看病时,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突然一个巴掌打过来,半边脸发红滚烫,心里的委屈根本说不出来,也曾一度想逃离,但他认为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情,所以就经常自己劝导自己,“和病人接触,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情,给他们看病,必须耐心与他们交流,才有利于治疗病情。”就这样他一步步坚持了下来。
还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2018年米脂县第三中学校外巷道发生砍人事件,当时亲历的学生心理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临危受命,马军旗和他的团队紧急赶到当地为这些孩子做心理干预,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中的大部人很快走出了心理阴霾。有个别转院到榆林市级医院的学生,他还持续为这些孩子做心理疏导,直到治愈出院。“这次的事情对我影响很大,觉得自己有价值,自己做的事情对社会有帮助,也坚定了我做好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初衷。”马军旗坚定的说。
做患者的“知心人”
工作中,平易近人的马军旗总是面带微笑,身着白大褂,眼神中满满的慈爱和关怀。在精神科坚守了十余年的马军旗,现在已成为精神病副主任医师,内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
有一次,他接诊了一位中年妇女,患者感觉自己很痛苦,哪里都不舒服,但去过多家医院,也进行了全面检查,医生认为她没有问题,后来,家里人也认为她在装病,都不再重视,她觉得活得很没意思,有不想活的想法。抱着怀疑的态度,她找到了马军旗。聊了很久之后,马军旗只说了一句,“你这是一种病。”患者一下释然了,痛哭流涕:“我看了3年病了,没有一个医生说我有病,只有你今天说我有病。”
经过调理,患者很快恢复了正常。这个病例让马军旗感触很深,“对精神障碍患者只进行单一的药物治疗远远不够,对他们还要进行言语上的安慰和心灵上的抚慰,这样才能帮助他们驱散病魔的阴霾,这就是我作为精神科医生的意义,做患者的’知心人’。
在他的书柜里,记者看到整齐摆放着的一张张奖状:2022年榆林市第五医院优秀科主任,2021年榆林市最美医务工作者,2020年、2021年榆林市第五医院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榆林市第五医院年度优秀医师……这一项项荣誉,昭示着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也是对他十多年坚守的肯定。
十载精勤路,不倦医者心。十多年,他用责任和坚守,一次次解开患者心灵的“枷锁”,为患者带去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为广大市民构筑起强大的心理防护墙。
编辑:谢春瑶
审核:万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