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第五医院“云端西学中”系列之四: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如《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天地之气产物。人的形体构成实际上也是以气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故《医门法律》又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2.气又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素问.六节藏象轮》说:“天食(音饲)人以五气,地饲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动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之人,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气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着的特性,对生命活动有推动和温煦等作用,因而中医学以人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气的生成
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他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2.温煦作用。《难经 .二十二难》说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脏腑经络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也要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其气必虚”是指气的防御作用减弱 外邪得以侵入机体而致病。由此可见气的防御减弱全身的抗病能力随之而下降。
4.固摄作用。指对于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汗液、尿液、唾液、肠液和精液等。
5.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的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
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气的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人体的气从整体上说是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精气所组成。在脾肺肾等生理的综合作用下所生成,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但具体的说人体的气又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其主要在组成部分、分布部分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主要有以下几种: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
(1)组成与分布: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
(2)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作“膻中”。故《灵枢.五味》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约气海”。
(1)组成与分布: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中运化而化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聚集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之脉。
(三)营气
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1)组成与分布:主要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2)主要功能:营养和化生血液。
(四)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之气。
(1)组成与分布: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慓疾滑利”,运行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撒于胸腹。
(2)主要功能:
A.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B.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C.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编辑:陈晓乐 王 伟
审核:白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