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尖上的端午:药学部话香囊
一缕药香跨古今,端午节佩戴香囊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香囊和它背后的故事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开始佩戴香囊,屈原《离骚》中有“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蓠、辟芷、秋兰均为香草,佩在身边,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到了先秦时代,女子就用五钱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以作美观。南北朝时期发展为香袋,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囊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薰衣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比如《封神榜》中小哪吒的红肚兜,就有斗邪必胜的效果。
中药香囊源自我国古代医学中的“衣冠疗法”,即: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将药物佩戴在身上,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防病治病作用,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方法,佩戴香囊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避瘟除秽、驱蚊防虫防病有效的方法。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榆林市第五医院药学部特邀中医科蒲继明大夫为我们潜心配方,根据古法精心研制了“七里香传统香囊”,小小香囊极具美感与实用价值,满载着五院对全市人民的美好祝愿,佩戴身上、清香四溢、辟邪除瘟,祝您端午安康!
编辑:陈晓乐 王 伟
审核:白二勤